在加密貨幣交易所中,常常可以看到「BTC/USDT」、「ETH/USDT」等字樣,這些稱作交易對,但這些交易對代表什麼?有什麼用途?為什麼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交易對?又該如何挑選適合的交易對?這篇文章就來一一替你解答。
交易對是什麼
交易對(Trading Pair)是指交易市場中,兩種資產之間的交換比例,概念來自外匯交易的「貨幣對」。在加密貨幣交易所上,則表示投資人可以用一種加密貨幣交換另一種加密貨幣的比例。
舉例來說,BTC/USD 代表比特幣對美金的價格,假設前面數字是 100,意味著買一顆比特幣要 100 美金,同樣地,也可以把一顆比特幣換成 100 美金,你可以把「斜線」想像成「要花多少」的意思。
通常在斜線前面的幣種,稱作「基礎貨幣」,後面的則稱為「計價貨幣」,所以 BTC/USD 這個交易對中的 BTC 就是基礎貨幣、USD 則是計價貨幣。
但基礎貨幣也可能是計價貨幣,舉例來說,在 ETH/BTC 這個交易對中,BTC 就從基礎貨幣變成了計價貨幣,代表一顆 ETH 要用多少 BTC 來買。
交易對的應用與重要性
交易對常出現於加密貨幣的交易頁面中,只要打開交易所,就能看到一個個交易對,有些交易所甚至會把計價貨幣做成選單,方便投資人尋找對應的交易對。
有對應交易對才能買賣
至於為什麼不只顯示基礎貨幣就好,還要在後面顯示計價貨幣?原因是在加密貨幣市場中,投資人持有的付款幣種可能不一樣,不像在便利商店大家默認都用台幣(想像一下三明治/台幣有多好笑xD)。
例如同樣是買比特幣,手上持有台幣者須找到 BTC/TWD 才能買賣,手上有 USDT 者則需用 BTC/USDT 交易。如果交易所僅提供 BTC/USDT,你卻只有台幣,則須先用 USDT/TWD 換 USDT。
不同交易所提供的交易對略有差異,例如只有台灣交易所提供 XXX/TWD 等台幣交易對、美金交易所則會提供 XXX/USD 的交易對,至於 XXX/USDT 這類型交易對則是多數交易所都有提供。
延伸閱讀:
買賣流動性有差異
不同交易對的使用人數也不盡相同,這樣的情形稱作「流動性差異」。
舉例來說,同樣是買以太幣,全球各地的人大多使用 ETH/USDT 來交易,所以要買賣幾乎都能找到對應賣方,但只有台灣人可以用 ETH/TWD 來買賣。
這導致如果要用台幣去買以太幣,就要看有沒有人願意拿出以太幣來換台幣,如果沒有的話,只能等對應賣家出現,而且對方還可能坐地起價,刻意賣得更貴一點!
所以如果想買在合理的價格,就要找流動性高的交易對,這也是為什麼我都會建議不要直接用台幣買比特幣,而是先買 USDT 後再去全球最大的交易所買,因為這樣流動性最高!
延伸閱讀:幣安交易所註冊教學
流動性差異可套利
不同交易對的流動性差異,也可以拿來賺錢,因為流動性低的交易對,價格比例有機會出現異常劇烈波動,只要買入價格較低的交易對價格、搬到價格高的地方,就能夠套取利潤。
這個搬運的概念類似「搬磚」,如果你想了解更深入的套利方式,可閱讀:虛擬貨幣時間差是什麼?如何搬磚套利?
以上圖為例,在 ID/BTC 這個流動性較差的交易對中,比例曾來到 0.00015165 的高價,當時 BTC/USDT 約在 40,000 左右,而 ID/USDT 當時的最高價則在 1.05。
等於如果先透過 ID/USDT 買入 ID,再以 ID/BTC 賣掉換成 BTC,隨後再把 BTC 換成 USDT,原本投入 1 塊錢就能變成 5.7 塊!
當然,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,且需要敏銳的市場觀察能力及瞬間做出反應,因此比較適合資深的交易員。
加密貨幣常見交易對種類有哪些?
根據計價貨幣的不同,加密貨幣交易對種類主要有三種:法幣交易對、穩定幣交易對、加密貨幣交易對。
法幣交易對
計價貨幣為台幣、美金等法定貨幣的交易對,例如 XXX/TWD 或 XXX/USD。
法幣交易對是一般投資人一定會接觸的交易對,因為通常會先將台幣、美金換成 USDT 等加密貨幣後,再進一步使用。
交易所支援的法幣交易對,也直接影響到是否能使用對應法幣來出入金,例如若交易所沒有提供 XXX/TWD 等交易對,就無法用台幣來出入金。
延伸閱讀:法幣是什麼?支援法幣的交易所總整理
穩定幣交易對
計價貨幣為 USDT、USDC 等價格與美金錨定的穩定幣,例如 XXX/USDT。
穩定幣交易對是最多交易所提供的交易對,因為不需為了法幣而配合各國法規,也因此多數加密貨幣都可藉由 USDT 等穩定幣來購買。
加密貨幣交易對
計價貨幣為比特幣、以太幣甚至是各交易所平台幣(如幣安的 BNB)等加密貨幣,如:XXX/BTC。
提供這類型交易對的交易所相對較少,因為會這樣交易的人大多是資深投資者,如長期持有比特幣、偶爾買賣套利者,流動性相對較低,交易所的利潤也較少。
延伸閱讀:平台幣是什麼?有什麼用途與風險?
如何選擇交易對?
如果看到一堆交易對,不知道該怎麼選的話,可以先持有「流動性大」的加密貨幣,這樣要買什麼幣都很方便,而流動性大的幣種,通常能身兼「基礎貨幣」及「計價貨幣」。
例如 USDT、BTC 都是這類型加密貨幣,所以一開始可以竭盡所能取得這些幣。
接著,再根據自己手上有的幣種,換成流動性大的幣種,例如手上有台幣的話,就找 USDT/TWD 換成 USDT。
有了 USDT 後,便可以根據自己想買的幣種,找到對應的 XXX/USDT 交易對後,再進行交易囉!
換句話說,手上有什麼幣,就找以該幣種為計價貨幣的交易對,即可換成其他加密貨幣。如果沒得換,就先換成流動性大的幣種,八九不離十就能再換成對應幣種囉。
交易對常見問題
會依照不同交易所而異,若交易所提供的幣種較多元,交易對可達上千種。
不一定,若交易量太少、或交易所評估該幣種有風險,有可能會下架對應的交易對。
本文重點總結
總結來說,交易對是用於快速衡量兩種加密貨幣相對價值的工具,只要根據手上持有的幣種,以及想獲得的加密貨幣,去找到對應交易對即可進行買賣。但要留意少數交易對流動性較低,價格容易不理想,因此慎選交易對也很重要。
如果你想找可以一起聊加密貨幣的夥伴,可以免費加入我的 LINE 社群,一起學習更多加密貨幣大小事!
本篇文章僅為富哥自己的筆記,非投資建議,也非平台使用建議,加密貨幣投資風險高,請留意風險並自負使用投資盈虧,同時請留意平台是否適用您所在地區或國家,詳情可閱讀頁尾的免責聲明及隱私權政策。